演講中,這名喜劇演員尖銳的指出是什么阻礙了大多數人去實現自己的目標:
“你可以耗盡一生時間去想象鬼魂,擔憂未來的道路,但是所有存在的一切就是此刻正在發生的和我們當下做的決定。這些決定或基于愛,或基于恐懼。許多人出于害怕而選擇了自己的道路,卻誤以為是出于實際。我們覺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絕不可能、荒謬之極,所以我們不敢去管這個世界要。”
幾年前,我參加過一個論壇,很多企業家都在講,現在環境不好,宏觀經濟形勢很差,企業不好做,反正是各種悲觀。然后,主持人就說:“你們剛才說的都很悲觀,但是我發現你們都在投資,都在把真金白銀變成廠房、機器、基礎設施,能說你們真的是悲觀嗎?”
我曾看過臺灣主持人陳文茜采訪企業家潘石屹的一檔節目。
陳文茜問潘石屹:“你為什么要把女兒送到美國去留學?是不是證明你對中國沒信心?”
潘石屹就各種解釋,說有信心。陳文茜就一直不信,最后把潘石屹逼急了,他說:“我這幾年在黃浦江沿岸(也就是上海)已經投了幾十個億的房產,你說我對中國有沒有信心?”
所以,我們聽企業家講話,不能光聽字面意思,還要觀察他的行為。如果他還在繼續投資,說明他打心底里有一個清晰的判斷,這就叫作樂觀。
我們普通人平時不大容易嫉妒那些明星,因為我們服。人家天生有資本、有稟賦,臉蛋長得漂亮。他們掙大錢,我們不嫉妒,可是卻會覺得資本家掙大錢不應該,那是社會不公的產物。
要知道,資本家也有稟賦,是什么?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樂觀的氣質。
在基因生成的那一刻,就已經決定了這個人是悲觀的性格還是樂觀的性格。有的人看什么都漆黑一片,有的人就覺得到處是機會,值得把自己賭上去賭一把。
作為一個創業者、一個企業家,需要具備的素質:
第一個,是樂觀的稟賦。
第二個,叫馬上行動的能力。
說實話,我還沒有創業的時候,也喜歡吹牛,給人當策劃。
最讓我驚訝的一次,就是跟一個企業家吃飯,我就開始吹牛,說我有一個想法,你應該干一件什么事。等飯吃完了,人家結完賬說:“你剛才那個想法特別好,相關的工商注冊,我已經派人去辦了,就在我們剛才吃飯的這半個小時中,域名注冊已經拿下來了。”我當時就驚呆了,但是回頭一想,這可不就是企業家的精神嗎?
而大多數人,總是有一堆念頭在糾纏。是創業呢,還是繼續在這個公司干下去,還是跳個槽呢?天天只是在那兒想。為什么干不成事?想多了,干少了嘛。
給大家舉一個例子,這也是一個創業市場上特別著名的故事。
講的是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。他創業的時候只是哈佛大學的一個普通學生。其實Facebook的整套架構性的設想,根本就不是他的原創。原創者另有其人,是文克萊沃斯兄弟,這兄弟倆家境不錯,從小就是富二代。
他們有一次見到扎克伯格,就跟他講了整套想法。扎克伯格說:“太精彩了,我們一起干吧?”兄弟倆說:“我們想想。”沒有拒絕,也沒有答應。但是回到宿舍之后,扎克伯格就開始動手,寫代碼,請教高人,見投資者。
等他已經熱火朝天干起來的時候,文克萊沃斯兄弟在干嗎呢?他們在泡酒吧,在喝酒,在準備自己的皮劃艇賽,等等。等他們知道一個叫Facebook的東西已經崛起,才慌張失色地跑上門去要錢,于是就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。
雖然最后雙方和解了,扎克伯格賠了他們幾千萬美元,但是這點錢跟扎克伯格的成就相比,又算什么呢?
所以,創業者不見得在智力或者說思考能力上異乎常人,他們真正領先的是行動能力。
有這么一個說法,全世界同時想到同一個創意的人,可能就有幾千人,但是最后誰摘到了果子?是那些最先行動的人。
就像菲爾德,他想要修一條跨越大西洋的電纜,在說服英國人的時候,英國人就問他:“你這個電纜如果修到半途斷了怎么辦?”你看菲爾德怎么說的?他說:“那就再建一條嘍。”
始終是用行動而不是用道理去跟人交流。這樣的人,就是邁向成功的人。
你會在你不想要的事情上失敗,那還不如在你熱愛的事情上去冒冒險。
關注官方微信:北京影響力培訓,了解更多精彩內容